在威海临港区,一座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园区内,豆香四溢。这里是打铁豆腐工坊园区的出产基地,600多年前史的“打铁豆腐”制造技艺,在“非遗传承”与“立异办理”的双翼下,闪耀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共同光辉。
近来,走进威海市打铁豆腐工坊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宽阔亮堂的车间,机械的嗡鸣声与豆香交错,勾勒出现代工业的生机场景。工人们身着一致制服,戴防尘帽、口罩和手套,专心地进行着豆制品加工操作。浸泡池中,丰满的黄豆在清水中舒展;半自动化出产线上,磨浆、滤渣、煮浆、点卤等工序有条有理。
“曩昔用石磨,一天只能磨百余斤,现在一台机器日产上万斤。”车间主任朱来良站在一台全自动磨浆机旁介绍,工坊在保存传统工艺精华的一起,七道中心工序已完成机械化晋级,既保证了功率,又让“老滋味”安稳如一。
标准化出产的背面,是打铁豆腐工坊园区的“小作坊园区化办理”运作形式。曩昔,豆制品小作坊遍及面对“散乱差”的窘境。2014年,打铁豆腐工坊园区应运而生,将临港区草庙子镇打铁村19家涣散的小作坊整合入园。随后,“打铁豆腐制造技艺”当选威海市非遗名录。
整合初期,园区各工坊标准纷歧、质料稠浊,办理难度大。“实施‘小作坊园区化办理’运作形式后,从卫生监管到工艺标准,严控每一个细节;从质料收购到追溯配送,每个环节一致标准,保证每块豆腐的质量可追溯。”公司运营总监朱乐拿起手边的内酯豆腐制品,扫描了一下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出产日期、批次陈述、查验数据一望而知。“‘通明供应链’让我们心境吃得安心、定心。”朱乐说。
现在,园区内质料库房还与辖区食药监才智渠道联通,每一批大豆的来历、检测成果皆可追寻。这种立异实践不只让非遗手工勃发重生,更成为全国饮食业标准化开展的模范。
商场需求的多样化,推进着产品线的延伸。园区在据守传统卤水豆腐的基础上,开发了五香豆干、内酯豆腐、豆皮等30余种衍生品,日产量豆腐8吨、豆皮11吨、豆干2吨,并推出预包装产品进军商超和电子商务渠道。现在,“打铁豆腐”产品已掩盖学校食堂、餐饮企业、社区及海外商场。上一年园区营业额打破7000万元。
眼下,园区正在方案经过世界展会,将“打铁豆腐”面向日韩商场。“既要走出去,也要学回来,吸收国外先进工艺,让传统手工与世界接轨。”朱乐决心满满。
非遗的传承,不只是技艺的连续,更是民生温度的传递。600年的“打铁豆腐”文明,曾滋养了一代代打铁村乡民。现在,园区带动周边超百人喜欢,人均年增收5万元,许多乡民从“小作坊主”转型为产业工人。打铁村乡民王会永在车间喜欢10年,他笑着说:“曩昔自家做豆腐,起早贪黑还怕卖不掉,现在按月领薪酬,日子结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