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造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科技突围新范本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成为推动食品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浙江多家食品企业的智能化车间,机械臂精准分拣、智能小车自动送货……这些科技应用正是产业变革的生动注脚。作为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浙江企业以“科技+健康”双轮驱动,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智造的产业跃迁,更为全国食品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方案”。

  在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的智能栽培大棚里,5G传感器将生长数据实时回传,千年本草与现代科技在此刻巧妙交融。

  从数字化育种实验室到智能化生产基地,从古法炮制技艺的现代化应用到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这只是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寿仙谷”)传承精华、数智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全国招商大会上,寿仙谷副董事长李振皓详述灵芝孢子粉去壁技术、智能适生栽培体系等核心科技突破。“我们有着先进装备和十万级洁净车间,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精准质控;通过巡检机器人、分拣机器人及自动化提取设备的协同运作,构建中药行业领先的智能化示范车间;建立以过程管控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确定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我们还自主研发粉剂包装生产线,一物一码,码码关联,实际做到精准溯源。”

  作为中国灵芝、铁皮石斛行业标杆企业,寿仙谷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医药深层次地融合,围绕“一芝、一斛、一花、一草”,研发出“七大系列”大健康产品,尤其是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突破灵芝孢子粉破壁、去壁等关键技术。不仅如此,寿仙谷还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建立起“育种—栽培—制造—研发—市场”的中药全产业链数智化体系。“我们坚持将约7%的年出售的收益投入研发创新,这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寿仙谷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截至目前,寿仙谷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并先后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量级科技奖项,彰显了企业在科研创新领域的硬实力。

  如今,寿仙谷正加速推进智能化战略升级,着力打造新一代数智化集成平台。去年,公司投资3.5亿元在杭州启动建设的数智中心项目正式奠基。李振皓强调,这一数智中心将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字化模拟育种技术,将传统实验导向的生物育种模式升级为数据驱动型育种体系,实现灵芝目标品种的精准化选育,这代表着现代中药育种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学技术创新,我们不仅要传承中医药文化,更要通过现代科技让它焕发新生。”李振皓进一步强调。

  凌晨四点,千岛湖深层活水已注入酿酒罐——依托工厂独有的“冰点锁鲜”工艺,杭州千岛湖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岛湖啤酒”)今年推出的鲜活啤酒,正通过新开设的连锁体验店快速触达消费者。

  “真的很爽口!”在浙江杭州上城区直营店内,一位年轻消费者品尝后赞叹道。“自5月首家体验店落地以来,已在杭州开设6家鲜活啤酒体验店,计划今年7月底,在杭州开设20家体验店,并在浙江省其他地级市各开设至少2家。”千岛湖啤酒市场部品牌经理汪江莲笑着说。

  千岛湖啤酒董事长、总经理郑晓峰道出初心,“让我们消费者喝到新鲜的啤酒是我们的心愿。体验店正是连接千岛湖生态与消费者生活的纽带,在这里,消费者能品尝到刚下线的鲜活啤酒——舌尖触及的清澈与纯净,正是自然的馈赠。我们坚信,鲜活的啤酒才能传递酿造初心,这正是千岛湖啤酒对品质不变的承诺。”

  “新鲜是其核心特色。鲜活啤酒通过全程冷链当天生产,当天喝到,确保消费者能品尝到富含活性酵母的未过滤原浆。我们采用冰点锁鲜工艺,保留酵母活性及丰富风味物质,让我们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现打鲜啤的醇厚口感。”郑晓峰自豪地介绍。

  千岛湖啤酒首创基于新鲜度的阶梯定价体系,确保消费者以最优价格获得最高鲜度。“这款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是‘按时间定价’:当天生产的啤酒价格最高,三天内的次之,超过一定天数则不再销售。”

  千岛湖啤酒的酿造水源来自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深层活水,水质纯净甘冽,天然富含矿物质,水质稳定,是酿造淡爽型啤酒的黄金水源。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赋予了千岛湖啤酒独特的甘甜清新口感,从源头确保每一瓶啤酒的高品质。

  千岛湖啤酒在坚守千岛湖优质水源的基础上,正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化酿造工厂。“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我们建立了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包含20余个关键控制点的检测分析,结合自动化生产线,确保每批啤酒的品质安全与风味稳定。”郑晓峰透露。

  创立四十年来,千岛湖啤酒从始至终坚持“原产地酿造”的理念,目前年产能达50万千升。凭借“国家绿色工厂”认证的卓越品质,产品畅销新加坡、意大利等41个国家和地区。

  “让消费者喝上好喝、新鲜的啤酒,是千岛湖啤酒酿酒师的终生信仰。”郑晓峰坚定地说。

  破晓时分,浙江杭州一公司制作车间里,一筐筐嫩白的豆芽从全自动流水线上鱼贯而出,工人们正通过电子屏监测温湿度数据。这里没有传统豆芽作坊的潮湿闷热,只有无菌环境中机械臂的精准运作——这是非遗技艺与智能工厂碰撞出的现代图景。

  从一颗大豆到一块豆腐,从一块豆腐到一个产业,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祖名股份”)正以新质生产力重新定义传统行业:投资亿元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建立行业领先的研发体系,构建全程冷链物流网络,让古老的豆制品产业焕发现代生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祖名股份承载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但该公司深知,守护传统不等于固守传统。在原料端,祖名股份设立转基因检验测试中心,对每批大豆原料进行严格检测;在生产端,透明化车间内,浸泡好的大豆通过管道自动输送至磨浆机。“过去我们都是凭经验判断点浆时机。”有着28年工龄的车间负责人姜国良说,现在通过实时监测蛋白质含量指标,能精确到秒控制凝固时间。在他身旁,乳白的豆浆正在密闭系统中自动流转,老师傅们的工作重点已转向参数校准和工艺优化。在创新端,祖名股份建立了豆制品研究院,由行业专家领衔组建5个产品研制团队和1个设备自动化开发团队。“研究院成立至今,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研究院副院长傅苏芳介绍。公司还荣获多项中国豆制品行业科学技术创新奖,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非遗技艺是灵魂,科学技术创新是动力。祖名股份总经理蔡水埼表示:“这种‘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正是我们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

  走进祖名股份无菌化豆芽生产车间,斥资2亿元引进的日本生产线日夜运转,全流程实现无添加生产。同时,公司构建了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配备自有运输车队,实现从生产、仓储、配送到销售的全流程冷链保鲜。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控,依托于数字化管理的深度应用,公司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可视化监控与追溯。

  一直以来,祖名股份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在“无废亚运”创建中,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发展,研制出以豆制品残渣为基料的绿色有机肥,实现豆渣100%循环利用。同时,利用废水净化处理产生的甲烷供热,实现能源自循环和减污降碳,公司因此被评为“无废亚运工厂”示范点。此外,祖名股份还开发了高蛋白素肉、植物蛋白脆、低嘌呤豆乳等创新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从非遗工坊到行业龙头,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布局,祖名股份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传统食品产业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蔡水埼表示,“未来,我们将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通过智能化升级和绿色技术革新,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朝着打造国际一流食品企业的目标稳步前进。”(记者 张恒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